在河南省南乐县东12公里处,有个古老的集镇叫韩张。相传春秋时齐桓公曾在此召集各国诸侯,共同朝见周天子,因而原名朝城。汉置东武阳县,唐开元七年(公元719年)更名朝城县。不久朝城县移治社婆镇,故城更名韩张。关于韩张的由来,历来有个传统的说法。认为韩张是由韩昌转化而来,韩张则是辽国领兵将领韩昌死后葬此而得名。如1960年印刷的《河南省地名辞典·新乡地区分册》说:“韩张,相传鞑子兵将韩昌处死后葬此得名,有韩昌坟。”地名普查时当地群众也说:“宋时北国元帅韩昌死后葬在此”。
五代、北宋初,活动在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国家主要是辽,也叫契丹。 “鞑子”、“北国”是当时以及以后中原地区汉族人民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。但是我们查一下《辽史》在辽国的重要官员,特别是辽国的主要领兵将领中,根本没有叫韩昌的人,倒是有一个身世显赫、位兼将相的人物韩德昌。
《辽史·八十二苍》:“耶律隆运,本姓韩,名德让。统和十九年(公元l001年)赐名德昌,二十二年赐姓耶律,二十八年复赐名隆运。”韩德昌是汉族地主出身的辽国官员,祖籍蓟州玉田(今河北省玉田县)人。他曾三徒其王,“位在辽国亲王之上“统揽辽国军政大权,长期担任南京(今北京)留守。公元979年,宋大举北伐,韩德昌亲自指挥打退宋军,并在高梁河战役中,俘捉宋朝著名将领杨继业。公元986年,宋再次北伐,又被韩德昌所败。两年后,韩德昌亲率大军侵犯中原。1004午,韩德昌又随萧太后第二次侵犯中原。大军长驱直入,直抵澶州(今濮阳)城下。宋真宗被迫御驾亲征,在军民共同努力下,大败辽军。
韩德昌的身世与经历,同历史故事和戏剧“杨家将”中的韩昌完全一样,正如冯君实同志在《戏剧人物与历史人物》一书中所指出的那样:戏剧人物韩昌,就是历史人物韩德昌。”又如《河北人民出版社》出版的《唐山市地名志》所载:“玉田县小韩庄,辽大都督韩昌故里,韩昌本名韩德让(94l一1011),韩昌之名是后来人对他的习惯称号。””因此《新乡地区分册》及当地群众听说的北国韩昌,就是韩德昌。
但也正因为如此,可以肯定,南乐的韩张并非辽国韩昌死后葬此而得名。
首先,韩德昌并不是被人处死,也没有葬在南乐。统和二十二年,韩德昌从太后南征回去后,太后即“赐田宅及陪葬地。”陪葬地即墓地。当时宋辽“澶渊之盟”后,辽“窜北荒”,退回到今东北,其所受“陪葬地”,亦应不在关内。统和末年,韩德昌“从伐高丽(今朝鲜)还,得末疾,帝与后临视医药。……官给薨具,建庙乾陵侧”。 ①乾陵,“辽景宗陵,在奉天北镇县医巫闾山”。②即在今沈阳市西北镇县。可见韩德昌是病死在东北,并埋葬在东北的。
其次,五代后期,北宋初年,今河北省南部,河南省北部广大地区,长期是中原诸国对辽作战的战场。当时辽国在各方面都还很落后,进入中原后,恣意进行强掠。辽灭掉晋国后,把所虏掠的老百姓全部杀死,把俘获的晋国士兵统统用火烧掉,“所过方广千里,民物殆尽”。后汉天福十二年(公元947午),辽兵攻占安阳,“悉杀城中男子,驱其妇女易北”。③汉族广大劳动人民倍受辽兵掠夺烧杀之苦,因此对辽入侵极端仇恨。我国古代命名地名讲究吉祥如意,朝城人民绝不会用他们仇视的人的名子命名地名的。另外,“澶渊之盟”后,辽国退居北方,南乐一带仍然是宋朝辖地,辽国是不可能迫使朝城人以韩德昌名子命名地名。同时韩德昌祖藉河北玉田,家乡井非南乐,后人也不会以韩昌命地名以纪念韩德昌。
第三,《元丰九域志》:“朝城县有韩张一镇”。这说明韩张之名始于宋元丰(公元1078午)以前。按照清代《南乐县志》所说宋明道二年(10 3 3年)朝城县迁治社婆镇,故城更名韩张。韩德昌死于1011年,这从时间上看基本是相符合的。但实际上,朝城县迁治并不在宋明道二年。1986年在发掘南乐县王落集古墓葬时,发现的墓碑载:唐建中二年(公元781年),葬在胡城县西界三十里王罗村东南三里。王罗村,即今王落集。在韩张东南不远处。很显然,唐建中年间,朝城县治已不在今韩张,而在其东三、四十里。如果从建中二年算起到韩德昌死的IOl1年,有二百多年,那么这二百多年中今韩张又叫什么呢?如果韩张得名早于1011年,又如何解释它的由来呢?
今韩张南有东,西韩森固,有东、西韩固疃,东北有张韩平、魏韩平等五个韩平,西北又有韩村。从这些名称看都比较古老。据了解至今这—带韩姓仍然不少。如果韩张确实是由韩昌转化而来,可能是取韩姓繁荣昌盛之意。或者就是以村中韩张两姓得名,更为可信。